《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刘江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中的一首古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古诗通过描绘李白送好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认为古诗的教学比较难。而杨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豁然开朗,倍受鼓舞。杨老师的课堂教学如诗如画;如一首芳香的音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杨老师开头以送别诗集锦的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也为本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 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教学中杨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地品味。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比如,在师生合作读之后,杨老师问孩子们感觉到了什么,孩子们说感到伤心、难过。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反复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杨老师多形式的朗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师生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读书声中,将李孟二人的离别之情推向了高潮。
二 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杨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二句的“烟花三月”一词,问孩子们: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景?再通过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诗的意境,把送别时的阳春美景涂抹得格外浓郁,让学生透过简简单单地一个词感受文字背后李孟二人那份浓浓的情谊,从而感受人物的内心。在学习这首诗的后两句时,更是抓住“孤帆”、“天际”等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心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在写景,但是却蕴含着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
三 诵读质疑,释疑解情
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声、韵、情中自主学习。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杨老师对于“西辞”这两个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对于“西辞”也是本诗的一个质疑点。有的认为告别了朋友往西边去,有的认为在西边告别,顺流而下到东边去。杨老师将一张有关长江黄鹤楼至扬州的地图展示在我们面前,让大家一目了然。“西辞”两个字充分说明孟浩然是从西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又如:在说到“孤帆”这个词时,杨老师说,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却只有一条“孤帆”呢?从而引导孩子们理解:在李白的眼里,虽然江上有那么多条船,但让李白望眼欲穿的只有孟浩然坐的那条船。”真是千帆过尽皆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
![]() |
![]() |
![]() |
![]() |
![]() |